"育见未来 行动让美好发生"——《2023中国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5月28日下午,由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凤凰网公益和易善教育联合主办的“育见未来行动让美好发生”——《2023中国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线下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慈善家》杂志担任媒体支持。

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乐平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兼执行理事长、《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出版人兼主编沈东曙,老牛兄妹基金会秘书长陈霄鹏,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佑平,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助理代表彭炯,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北京高校副教授、中学生家长徐惠玲,全国三八红旗手、凤凰网副总编辑、女童保护发起人孙雪梅,《中国慈善家》副总编辑程昕明,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史兆苓,易善数据总裁、创始人陶泽等公益界、教育界、媒体界相关专家学者出席,凤凰网公益频道副主编朱德瑛担任主持,共同揭晓白皮书“十大发现”,探讨青少年公益素养的培育价值以及如何推动青少年公益实践,助力当代青少年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资料图片)

“十大发现看Z世代用公益温暖世界”——2023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报告发布

作为中国首部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的第二届调研,研究历时七个月,基于对百所顶尖中学、国际学校的调研,以及7778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凝结了数百位志愿者、辅导员、老师以及多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设计探讨。中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有哪些新的途径?当前的中学生公益素养教育又存在哪些不足?易善数据总裁及创始人陶泽在现场揭晓了白皮书报告的“十大发现”,并对此作出了解读:(1)一旦开始参与公益,会越来越爱参与公益;(2)中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和相关信息不足;(3)参与公益能够提升中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4)没时间和缺机直接影响中学生公益活动参与度;(5)社会议题是否感自身兴趣是决策主要依据;(6)学校和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公益参与度;(7)父母越爱捐赠,孩子越爱参与公益活动;(8)环保议题最热门,动物保护和文化保护潜力较大;(9)已存在部分同学平均每周参与1小时公益活动;(10)参与公益是家风建设和亲子融合的良好场景。

为培育青少年公益素养,在青少年中普及关爱他人之心,引导青少年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担当,有利他精神的人,同时倡导和促进新型社会关系的构建,基于此次调研,发起方提出以下调研建议:第一,让公益活动“活起来”,针对青少年喜爱的公益主题不断进行活动发掘,拓宽中学生公益实践参与渠道,让青少年有更多的选择;第二,让公益教育“动”起来,学校将公益实践做深做实,鼓励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第三,让家庭公益“火”起来,提高对公益实践的重视度,从小培育孩子的公益意识,鼓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第四,让公益活动“酷”起来,企业、公益行业和社会组织丰富公益活动的参与形式,融入青少年新玩法,让公益变得更酷、更有趣,让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实现社会价值,还能彰显个性、树立IP,变得与众不同。

报告发布环节的最后,陶泽揭晓了从申报的近500个公益案例中脱颖而出的30个优秀案例,并将其收录至白皮书报告中。现场还进行了中国中学生公益实践优秀案例颁奖仪式,30个案例分别被授予公益创新奖、公益之星奖和团队奖(获奖名单付附后)。优秀案例学生代表表示,“这个奖是对我们的努力的一种肯定,公益无大小,我们会用行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部分优秀公益成果也在现场展出。

“后浪,青春就要不一young”——优秀案例中学生代表成果展示

现场,获得优秀案例的5位“后浪”代表们为大家分享了他们与公益的结缘之旅。

来自北京市朝阳凯文学校的韩思远聚焦野生动物保护,开展问卷调查、制作游戏、设计文创产品义卖、向全校同学宣讲,被老师同学们称成为“校园中的野保小卫士”。在热爱的公益活动中收获了成长。

就读于河南郑州中美外国语学校的郝书铭是一位二次元爱好者,通过二次创新热门动漫形象来宣传保护流浪小动物,并设计周边产品开了自己的公益淘宝店,将营利全部捐赠于动物保护基金会。此次公益实践也为郝书铭的公益创业之梦积累了经验。

来自北京世青学校的张方烨集合古典与新潮于一身,通过rap说唱的形式来讲述自己保护古建筑的公益历程,以青春活力掀起现场高潮,表演背后充满了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与决心。

武汉英中的刘禺成关注视障人群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重建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他在盲人按摩店开展了多场以“沟通的艺术”为主题的心理讲座,帮助很多盲人朋友们重拾生活的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大三学生毛子涵以“学姐说”的角度分享了她由照护家中老人过程中,针对照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发防呛喂水器、看护传感器、除臭口罩等产品,成为了养老领域的创业者。她认为这个过程是对年轻人自我价值的探索,思考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相信在他们的青春智慧助力下,未来会有更多优秀公益案例诞生,创造出更多的公益创意和成果。

获奖中学生代表领奖

益起行动推动青少年参与公益实践

在推动青少年参与公益实践的过程中,家长、公益组织、社会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发布会现场圆桌论坛(一)也讨论了“如何推动青少年公益实践?”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助理代表彭炯表示,联合国人口基金从2000年就开始青少年有关的项目,他们不仅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注重提高青少年的领导力、创造力和商业发展。他认为公益初心是青少年参与公益实践的内生动力,是促使他们的公益之路走得长远的关键因素。他希望未来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渠道去促进青少年公益国际交流。由于工作关系彭炯和很多中外优秀的青少年有所接触,“从他们的成长当中我感觉到,由于他们有公益的心,和国际社会接轨,把中国的事情讲给外国,更好代表中国发出自己的一些声音。让我感觉到他们对整个社会是有思考的。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处的。”

老牛兄妹基金会秘书长陈霄鹏分享:从2015年成立以来,基金会就一直关注青少年素质教育。“我们为青少年进行公益帮扶,同时也希望青少年也能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来,因此我们打造了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进行系列调研、慈善课程体验、教师培育、课程推广和研发等,帮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了解公益、接触公益、爱上公益”。

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佑平则从个人层面阐述了公益实践的意义。公益无门槛,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他认为推动青少年来参与公益实践是现代化的必修课,要从小抓起,将公益培养成为孩子的价值观以至行为模式,去塑造一种慈善的理念、慈善的生活方式、现代慈善的意识。

乐平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兼执行理事长、《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出版人兼主编沈东曙倾向于用“公共参与和社会创新”来形容公益,他认为中学生参与社会创新要拥有问题意识,与此同时,要找到公共参与个人幸福、创造力的关联性。他表示未来将持续研究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创新。

育见美好培育青少年公益素养

圆桌论坛(二)以“育见美好,我们为什么培育青少年公益素养?”为主题展开讨论。作为本次活动的联合发起方,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长期致力于探索中国公益创新路径,目前正在进行“未来益行者培育计划”,深度扶持青少年学生参与公益实践,去看到更多元的世界。“我们在调研和实践过程中发现,青少年群体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公益力量。青少年参与公益甚至可以影响到家庭、社会以及人人公益,也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颇有益处”,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史兆苓说道。

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认为,“中小学生基本素养主要围绕自我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来进行培育,其中社会参与也就是今天大家所探讨的公益实践。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项目设计、访谈演讲等就是未来能够应对各种问题挑战的重要能力,我们鼓励青少年要拥有探究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创造的精神。”

全国三八红旗手、凤凰网副总编辑、女童保护发起人孙雪梅认为青少年是公益事业强大的后备力量,她鼓励青少年将公益培养成兴趣,把公益实践和爱好特长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综合素养的多元提升。长期从事女童保护事业的她希望会有越来越多受助者可以成为参与者,以同龄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普及性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向善而行行动让美好发生

发布会尾声,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作闭幕演讲。他提出“一个主体,五大支持力量”的概念,主体指的是青少年,五大支持力量则指的是学校支持、家庭支持、公益组织支持、市场服务支持、传播支持。“立足一个主体,借助五大支持力量,把青少年公益实践活动推动起来。”徐永光寄语道。当前的公益环境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他希望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实践,用行动让美好发生。

“中学生公益实践情况”调研以期通过深度洞察社会议题与公益活动,考察和培养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管理能力,探索青少年公益素养培育路径。希望这份白皮书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并加入推动中学生公益实践的发展的行列中来,一起见证新时代青年的温暖和坚定,共同谱写中国中学生公益素养教育的新篇章。

2023中国中学生公益实践优秀案例获奖名单:

责编:张青津